来到中国的西方宣教士
刚刚过去的青年领袖大会,顾名思义就是为卫理青年而办的青年营。而这一次是以马礼逊入华两百周年为主题。感恩,因为能够参观马礼逊入华宣教两百年历史图片展。里面百余张珍贵的相片资料,所带出的不单单只是历史的回顾,同时也展现出宣教士的决心与他们为中国所带来的改变。封闭的中国的人民非常困苦,可以说民不聊生。当时的中国缺乏科技,甚至连泊船它们都需要动用庞大的人力去拉那重又大的船只。封闭不开放的后果,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困苦,贫穷,缺乏知识,劳碌一生只为了糊口;封建制度的结果是科技的落后,鸦片战争时的不堪一击就是一个铁证。当这些宣教士来到中国时,看到这样的中国,他们痛哭流泪,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止是灵魂上的需要,还看到中国人民生活上的需要,他们配得更好的生活。这些宣教士带入各种的科技知识,如电子学,机械技术等等,也建立学校,只为了要改变中国的生活水准。
肉体的需要不重要吗?
这令我想起雅各书二章十四,十五节,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的去吧,愿你们穿的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一个真正关心失落灵魂的人,怎能对他人的需要视若无睹呢?属天的国度固然重要,但这不代表关心日用饮食就是次要的。主耶稣在世上传道时,他不就是那位走入低阶层的群体,帮助医治这些人的人吗?就连跟随他的五千人他也喂饱了他们。我们的神绝对是关心我们需要的一位神。
以弗所二8-9这么说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境界,但下一句的经节可能是很多人都忽略的经节,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以弗所二10)这三句经节让我们看到一个次序。当我们认识神后,对神有了信心,我们不能再原地踏步,而是要行出神的话语。神的意愿乃是要我们去服侍众人,这是神赋予我们的使命,并不是一个选择。更正确来说,我们所有的选择,并不是选择去做善事与否,而是选择在前线帮助这些有需要的人或成为背后的支援,透过祷告或金钱支助。
曾听人说过,其他人挨饿,是他们的事,怎能因为他们而要求我不吃我的牛扒呢?多自私的想法。如果今天的基督徒还停留在这种想法,那我们就真的连慈济功德会还不如,因为他们非常用心去服侍贫穷人,就连非洲困苦的国家也有他们的踪迹。其实很多基督教团体或是基督徒成立的非宗教性质团体都在服侍贫穷群体,但有一样东西是我们基督徒能做到,而慈济功德会不能,那就是祷告与祝福。我们所作的是为神而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是靠神的能力行事,而且唯有圣灵的能力能改变人心,给予心灵的平安。
熟语说的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属神的人更有怜悯之心。与恻隐之心不同,怜悯不只是同情而已,也就是从神而来的感动,透过内住我们心中的的圣灵动工,让我们有这股同理心。而就是这股从神而来的感动与同理心,驱使宣教士尽心尽力为中国的人民努力斗争。我一直以为宣教士所作的都只是用口去传天国的福音;但现在我才知道其实这些宣教士都是用生命去传的,他们想办法融入当时的社会,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帮助当地的居民,用他们的生命去传杨属天的福音。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说过,Preach the Gospel at all times. Where necessary, use words. 用我有限的智慧与理解能力,就是说信仰是用生命来传的。英语来说会更容易理解些,就是preach by example。 这表示并不是只要拿着一本圣经,大声宣读神的话语,呐喊着你们要悔改因为你们都是有罪的,而人们就会悔改,生命得改变。就好象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王子和公主最后排除万难,终于结婚了,and 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但现实生活不可能是这样的;福音也是一样因为福音的精髓是生命而不是口头上的宣告。中国的第一位牧师是梁发。他原是一位印刷技术人员,因为受雇于米怜牧师,所以从广州跟随米怜牧师到马六甲来帮忙印刷中文圣经。后来他更因为米怜牧师的生命见证而信主,归向主基督。这里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需要反思,那就是为什么宣教士的生命可以这么的不一样,能够用自己的生命去传福音;反观我们的生命,为什么如此的没有能力,没办法带领人认识神,甚至还让人退避三舍,原本该归给神的荣耀反而被玷污了,让上帝的名蒙羞了,惭愧。。。。我能想到的是,这些宣教士生命是献给主的,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留下什么空间,是全然献上,故此神的能力才能在他们身上彰显,这也符合圣经所说,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其他一切都要加给你们了。我们的生命为什么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因为我们给主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有时是挤出来的,甚至是讨价还价的。这样的心态,怎么能期望自己的生命能改变世界,别侈望不付出,不用牺牲就能得享成果,甚至是荣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